成立日期 | 1991年 |
---|---|
地址 | ![]() |
類型 | 公益性事業單位 |
網站 | http://www.beilin-museum.com/ |
西安碑林博物館,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三學街文廟舊址,是一座收藏、研究碑石墓志及其它古代石刻藝術品的博物館。薈萃古代精美碑石藝術,石碑眾多,猶如“碑林”,因此得名。碑林內有豐富的碑石墓志、石刻藝術以及文廟古代建筑的部分遺存。
目錄
- 1 歷史沿革
- 2 建筑特色
- 3 藏品特色
- 4 館藏文物
- 5 參考文獻
- 6 外部鏈接
歷史沿革
1944年陜西省歷史博物館成立,館址設在西安碑林,負責全省各地的文物,同時監管碑林前的孔廟。1949年5月20日,陜西省歷史博物館被陜甘寧邊區政府接收。1950年5月,由于陜西劃歸西北大區管理,改名為西北歷史文物陳列館。1952年1月又改名為西北歷史博物館。1953年3月,孔廟被擴充為館區。1955年6月,由于西北大區撤銷,西北歷史博物館又歸屬陜西省政府管理,館名定為陜西省博物館。1963年陜西省博物館的西安石刻藝術是正式對外開放,展覽內容為陜西歷史、石刻藝術和碑林。由于陜西是個文物大省,境內出土文物數量巨大,為了解決西安碑林館舍的局促,陜西省文化局和省博物館從1977年開始籌建新館,新館即是現在的陜西歷史博物館。陜西歷史博物館建成后,原陜西省博物館即分成陜西歷史博物館和西安碑林博物館兩館,互不隸屬。
建筑特色
現在的西安碑林博物館由西安碑林和孔廟舊址的建筑組成。館區由孔廟、碑 林、石刻藝術室三部分組成,占地面積 31900平方米,現有館藏文物 11000余件,11個展室,陳列面積4900平方米。
藏品特色
孔廟舊址,其建置可追溯至北宋末年。保存至今的照壁、牌坊、泮池、欞星門、華表、戟門、碑亭、兩廡等多為明清的建筑,并遵循著孔廟固有 的建筑格局。陳列于小殿兩側的有唐景云鐘、大夏石馬。前者鑄于唐睿宗景云二年,已有1200多年歷史。鐘上還鑄有唐睿宗李旦親自撰文并書寫的銘文一段。后者大夏石馬,是十六國時代匈奴鐵弗部建立的大夏國的作品。
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佑二年(公元1087年),最初是漕運使呂大忠等人為保藏因唐末五代戰亂而委棄市井的唐《石臺孝經》、《開成石經》及顏真卿、柳公權等所書的著名石碑而興建的,經金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國歷代的維修及增建,規模不斷擴大,藏石日益增多,1961年被 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西安碑林現收藏有自漢代至今的碑石、墓志近3000件,展出1089件,收藏碑石、墓志的數量為之最,時間跨度約2000年。
這里碑石含篆、隸、楷、行、草各體。藏品中的精品包括秦《嶧山刻石》的宋摹本、東漢《曹全碑》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《司馬芳殘碑》、《廣武將軍口產碑》、北魏《暉福寺碑》以及《鴛鴦七志齋藏石》中的北魏墓志。隋唐時期的碑刻藏品在碑林中最多,有隋《孟顯達碑》、《智永千字文碑》、唐虞世南《孔子廟堂碑》、歐陽詢《皇甫誕碑》、褚遂良《同州圣教序碑》、歐陽通《道因法師碑》、張旭《斷千字文》、李陽冰《三墳記碑》、懷素《千字文》、柳公權《玄秘塔碑》以及僧懷仁集王羲之的《集王圣教序碑》等,尤其是收藏顏真卿的七塊豐碑,即他44歲時寫的《多寶塔碑》、54歲前后的《臧懷恪碑》、55歲時寫的《郭家廟碑》和《爭座位帖》、70歲寫的《顏勤禮碑》、 71歲的《馬磷殘碑》、72歲時寫的《顏家廟碑》。還包括僧懷仁花費24年心血,從內府藏王羲之墨跡中集字刻成的《圣教序碑》,碑文另由唐太宗作序,其子高宗李治作記。唐以后的書法名家黃庭堅、米芾、趙佶、趙孟
評論